南京市板桥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读本
作者: 校办 | 发布时间: 2018/11/14 13:01:14 | 2042次浏览
南京市板桥中学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读本
南京市板桥中学
2016年9月
目 录
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1
第一节 教师职业与职业道德概述………………………………………………………………1
第二节 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观……………………………………………………………………3
第三节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概况…………………………………………………………………5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6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6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7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原则………………………………………………………………9
第四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13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解读…………………………………15
第一节 爱国守法………………………………………………………………………………15
第二节 爱岗敬业………………………………………………………………………………20
第三节 关爱学生………………………………………………………………………………24
第四节 教书育人………………………………………………………………………………26
第五节 为人师表………………………………………………………………………………26
第六节 终身学习………………………………………………………………………………27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28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概念与意义……………………………………………28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及其分类……………………………………………………28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30
第五章 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32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2
第二节 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32
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 教师职业与职业道德概述
一、教师职业
(一)教师职业的形成和发展
所谓职业,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具有某种专门业务的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教师职业形成的基本条件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职业作为纷繁复杂的社会职业中的一种具体形式,与其他职业相较,其自身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全面性和复杂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劳动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传授,进行思想道德和灵魂的塑造,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将人类社会积累的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思想理论、道德规范等加以吸收和总结,然后有计划、有层次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能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接替老一辈的事业,并不断地创新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
2.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师虽然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任务和教学内容,但是每个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己的自我要求、自我监督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长期性和规范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即学生,是具有各种独特个性品质、性格各有不同的、有感情、有意识、能思考和劳动的活生生的人。而教师的工作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学习的发展过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塑造人的灵魂,要塑造人的灵魂,首先要在自己的心目中有一个“灵魂”存在,这就是榜样之魂,因此,教师要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要检点自己,规范自己,把自己的好品质、好行为、好习惯展示给学生。
4.价值体现的迟效性和间接性
教师工作的价值最终转化为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但这种转化不能立刻显现出来,也不能直接显现出来,在受教育者未走向社会服务之前,教师工作的价值处在一种潜在状态,以潜在的能力形式和一定的道德品质依附于受教育者身上。只有当受教育者进入社会作出贡献后,教师工作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而且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能力和创造性间接地表现出来的。
5.社会性和成果的集成性
教师工作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劳动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各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地来进行,其工作的出发点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各个时代、各个社会、各个阶级所需要的人才。而且教师的劳动要达到其目的,要借助社会各方力量方能顺利实现。再者,教师工作成果的优劣最终取决于学生在社会中的表现。
二、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职业道德一般具有的特征是:(1)服务对象具有专业性或特定性。(2)道德内容或结构具有稳定性。(3)形式和方法具有灵活性、多样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性:首先,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次,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性与示范性联系在一起,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教育内容。教师的人格特征对教育内容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教师的道德人格会成为学生榜样学习的对象;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格特征也影响他对教学内容的再加工。
2.自觉性:教师职业道德在形成的过程中,主要靠自律而不是靠他律。
3.榜样性: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教育学生。
4.继承性:在中国师德价值系统中,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教师职业道德是从教师的职业劳动和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扩展而来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教师在调整与学生关系、同行关系、上级关系、学生家长关系、社会关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和智慧,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都是存在的,能够沿用的。从古到今,许多教育名家都提出过自己有关师德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形成了一套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立德、修身、治学等多个方面。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职业道德,它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是道德能动性的反映,它可以宏观地概括为教育功能、调节功能、修养功能和功能。
1.教育功能
相对于教育对象,教师职业道德有教育功能。教师道德对教育对象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1)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灵深处,影响着学生思想品质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2)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期望等会形成较好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心智成长。
(3)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修正的作用。
(4)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
2.调节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它可以调节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
二是它可以调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三是它可以调节教师与其他方面的人际关系。
3.修养功能
实践证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靠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道德行为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因为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文化知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4.促进功能
教育有两种功能,一是生产职能,一是政治职能,即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也要向他们传授社会的道德规范,使他们成为维护社会向前发展的未来力量,给社会的精神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节 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观
一、中国古代教师职业道德观
(一)先秦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春秋时期,随着王权失坠,官学衰落,私学兴盛,于是出现了“一辈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他首创私学、招收弟子,聚众讲学,对教师职业道德有过深刻思考和比较系统的论述。孔子师德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该因贫富、贵贱、年龄、地区差异而受到限制。其二,提出“身教”重于“言教”、坚持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其三,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师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过则勿惮改”,教师如果有过失,应当立即改正。其四,要求教师关心、热爱学生。“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孟子的师德主要表现在:首先,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其次,要求教师以身作则。
墨子把“隐匿良道而不相教诲”视为教师的大恶,把“有道者劝以教人”视为教师的大善。他主张教师“叩则鸣,不叩亦鸣”。
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把教师的职能和价值政治礼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教育的开创时期,先秦诸子的道德学说为中国道德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汉唐宋明清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汉代董仲舒认为教师的道德责任在于“化民成性”,树立良好风俗,防止奸邪,一言一行尤应善处,不能掉以轻心。
唐朝是我国文化教育的鼎盛时期,学校已相当完备,达到了空前的昌盛,加上唐代历代君主都十分重教重学,尊师重道,师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宋代的朱熹十分重视教师的躬行实践的教育意义,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行,常相随”,知行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在教学上朱熹提出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完整的教学过程论,学思结合,知行一致。
明代王朝阳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持有的原则也作了明确的阐述。一是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二是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决不能采用同一的方法;三是批判体罚儿童的教育方法。提出了顺应儿童性情,激发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四是师生之间的关系。王朝阳认为,师生之间可直言相谏,谏师道,只要“直不至于犯”、“婉不至于隐“,必能得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中国近现代教师职业道德观
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指导下产生的,同时,也是在承继历史上一切教师道德思想的优秀成果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的。
纵观历史,中国传统师德内涵中,存在着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弘扬的师德精神:
第一,重视教师职业的功能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第二,一脉相承的对教师职业活动的准确要求。
第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正确途径和方法。重视人格修养是中国人的传统精神。
第三节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概况
一、外国古代教师职业道德
古希腊唯物主义思想家德谟克利特是西方第一个提出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人。
雅典社会要求教师首先实践,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古希腊四大美德包括:智慧、公正、勇敢、节制。
在古罗马,影响比较大的教育家是西塞罗和昆体良。
中世纪时期,西欧的教会学校几乎就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僧侣是主要的教育者,宗教道德就是教师道德。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提倡的人文主义思想深深地反映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中。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法国人文主义教育家拉伯雷、捷克的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科学先驱夸美纽斯等等,在这方面都很有建树。
二、外国近代教师职业道德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认为教师想要教育儿童,首先必须了解儿童,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发展心智的方法。教师要坚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师德观,认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施教,便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要睿智,应该足以成为学生的楷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则认为,教师“希望引导他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他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他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因此他应当首先发展他本身的那些优秀的品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断言“教育者的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教师既是人类历史宝贵遗产的继承者,又是那些遗产的保护者和传递者。
托尔斯泰更强烈要求教师热爱儿童和尊敬儿童,他认为热爱儿童和献身教育事业,是教师的两大道德。
三、现代教师职业道德一览
美国比较系统地分析教师的品质人格,概括了25项教师职业应有的品质(1)适应能力;(2)仪表动人;(3)广博的兴趣;(4)细心;(5)体谅别人;(6)合作;(7)可靠;(8)热心;(9)说话流利;(10)有活力;(11)判断力强;(12)健康;(13)诚实;(14)勤勉;(15)有领导才能;(16)有吸引力;(17)整洁;(18)虚心坦白;(19)创造能力;(20)进取精神;(21)敏捷;(22)文雅;(23)好学;(24)自制;(25)节俭。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每个教师能否胜任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会直接影响教育行为的功效。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起码的要求,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始终需要责任意识的推动,一个对党的教育事业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能给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不断改进成长过程中的失误。只有最大限度地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才能无愧色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
学校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道德的社会化,教师在道德实践活动方面,比其他职业道德更具有强烈的典范性。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最强大的教育力量。具体而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能引导学生培养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第二,教师坚定而执著的道德信念对学生有着巨大的鼓励作用,能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形成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第三,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导向和感染作用,能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教师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学生,他们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而对真假、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却很弱,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往往以自己崇敬的老师作为榜样,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个拥有崇高道德品质的老师,他本身就能放射出一种催人向上的人格力量,感染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新的社会历史时期,教师在师德方面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复杂化的意识形态的相互斗争,为师德教育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全球化向社会生活的领域扩展,对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集中地表现在对民族国家主权的冲击和挑战上。
(三)社会转型加快引发的矛盾冲突,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
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助于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作用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它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求利性原则。在市场经济中,获取利润的多少是市场主体进行市场经济活动追逐的最主要目标。因此,只要不违背有关的法令、法规和道德规范,求利思想在市场活动中是合理的、积极的。但是,如果让求利思想任意膨胀,扩大到非经济领域,甚至成为社会的一般价值取向,那就势必会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起阻碍作用。“金钱第一”、“金钱至上”的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已经深深地奴役了他们的灵魂。这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必须加以克服。
教师应把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想同自己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从而产生自觉献身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心、义务感和光荣感。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人民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职业道德自觉性,才能把师德修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在丰富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内容中,以下三个方面的修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
(一)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养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养是加强思想政治修养的根本要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最根本的看法和观点,给人们以一般观点与方法论的指导。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则是一个人评价自我和他人人生目标和社会行为特有的基本价值标准和尺度。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而价值观又直接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下产生。我们所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三观”修养,就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待事物和人生;并且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坚决站在人民的立身处世,敢于同一切危害祖国和人民的言行作斗争;要树立乐观向上、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正视现实、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要树立劳动、创造、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和远大社会理想,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二)要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修养
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思想觉悟,更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在现阶段,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三)要加强政治修养
政治合格是由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的。一般来说政治思想主要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参与意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要加强道德品质修养
道德品质的修养贵在自觉,这是我们每位现代教师都应具有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二、心理素质修养
首先,教师要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意识到社会现实与自我先天生理素质的客观性,是自己的认识和行为都不脱离现实,冰在现实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其次,努力提高自身对挫折的认识和承受能力,以科学而又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各种事物,保持情绪的健康和相对稳定,以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致力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三,要学会自我调节,应该知道喜怒哀乐都是人之常情,不良情绪产生时及时疏导,掌握合理宣泄法、注意转移法、行为补偿法等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
三、知识和技能修养
(一)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修养
学科专业知识指与教师执教学科相对应的专业理论及其教学法的知识。一个教师是否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是衡量其能否担当教师角色的主要标准,也是教师发挥自身影响力和树立威信的重要保障,更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保证。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前沿性,有意识地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要力求反映本专业本学科的新成就,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体现专门性、先进性等特点。
专业技能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包括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管理教学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等等。
(二)要加强广博的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修养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了适应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应当具备的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包括:①较为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要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掌握哲学哲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②较为系统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了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了解文理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的知识以及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综合与渗透的知识等;③广泛的工具类知识,熟悉外语、数学、计算机、文献检索、思维与逻辑、应用写作、普通话语音、公共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现代化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④较为全面的艺体类知识,了解体育、美学、卫生与保健、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绘画、文学欣赏等方面的知识;⑤较为全面的劳动实践技能知识,了解一般的劳动生产知识和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等;⑥系统的时政知识,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瞩目社会热点,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与时俱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三)要加强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修养。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教师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育管理、学科教育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只有全面系统的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斗争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把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但是,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由于个体对自身的要求不同,采用的途径和方法也各不相同,进而使其达到的境界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
基于对教师职业特点与作用以及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认识,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原则
“献身教育,教书育人”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是祖国和人民对教师提出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具体表现。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应当遵守国家的教育方针,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全面贯彻国家关于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大量教育教学实践表明,育人只有在教书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教师对所授内容讲得越深刻,就越有利于达到育人的目的,就越能显示出知识育人的威力。
教书育人是“教”与“学”的双向结合、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坚持“献身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履行教师职责必备的前提条件。
二、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知行统一”是德育原则之一。它要求在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中既重视系统的理论教育,又注意组织学生的行为实践,使学生具有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
知与行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基本要求。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条件。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他们的文化程度未必就很高,但他们讲出的道理学生心服口服,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把真理的力量化作人格的力量,通过行动去说服人教育人,使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教育学生最好的范例。每一个教师,首先自己要信,并且“言必行,行必果”。要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生产实际,在政治理论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学、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都应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应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理论教育,使学生对世界、社会、人生有正确认识,掌握判断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标准;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把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点转化为行为,形成习惯和信念,树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三、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的原则
判断任何事情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动机和效果是行为构成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任何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又都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过程、影响和结果;一定的行为过程、影响和结果又总是直接、间接地反映着一定的动机。在一般情况下,动机和效果是一致的。好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坏的动机产生坏的效果。但在有些情况下,动机和效果也会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好的动机可能产生坏的效果,即所谓:“事与愿违”;坏的动机也可能产生好的效果,即所谓“歪打正着”。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
1.动机和效果在行为总体上是统一的
(1)动机和效果相互储存,互为前提。
(2)动机和效果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2.动机和效果的差异和矛盾
(1)善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恶的效果。性质相同,程度亦相当。
(2)善的动机引出恶的效果,恶的动机引出善的效果。
(3)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大于或小于预想的善或恶的效果。
(4)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善恶相间的效果。
既然动机和效果是充满了差异和矛盾的统一,那么在教师是否坚持动机和效果统一原则的总是上,也应该辩证地来看待。在进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考察和判断时,既不能只看动机,也不能只看效果。必须把动机和效果联系起来,立足于动机看效果,通过效果看动机。①动机好、效果好:如教师以爱岗敬业的言行,受到学生、同行和社会的赞誉,这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应大力弘扬的主调。②动机好、效果差:如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绝大部分是要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再如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是学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必然结果。如果处理得好,会有利于教育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③动机差、效果差:教师在职务上有过错行为,通常容易由管理上的不当或教师本身纪律观念差造成,因此在性质上可以称其为“管理性问题”,实质上已经不是单纯的师德问题,而要依照有关规章来施行纪律性处罚。④动机差,效果恶:已经涉及违反有关法规,在性质上属于“违法性问题”,更不能在道德范围内找“避风港”,而应依照有关法律予以惩办。
四、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原则
自律,是指自我约束。他律,是指接受他人约束。所谓“律”,即约束之意也。约束,今人又常称“监督”。因此,自律,也可以说就是同体即自我的检查监督;他律,就是异体,即接受他人的检查和监督。完全依赖于他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会因为无法促使教师个体养成职业操守而失去存在的意义,但完全依赖于自律,师德规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现行师德规范的缺点:
一是师德规范制定太过理想,没有关注教师群体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实际。过高的标准不但不能激励和引导教师群体,反面因不易实现而使教师群体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二是师德规范的制定运行缺乏对教师群体必要的人文关怀,“必须”、“要”、“禁止”、“不准”这些词成为常用的陈述方式。这种命令式、绝对服从式的规范要求,从一定程度上讲,也是对教师群体的不尊重。师德规范应在他律与自律间运行,不仅是教师道德成长的规律性体现,同时也是师德规范存在及发展的必然要求。师德规范如何稳健地运行于自律与他律之间,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师德规范,还应在充分考虑楮怕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这样两个环节的完善来建立健全师德规范的他律机制。自律在教师身上的表现随处可见,教育史中不乏有关的美谈而不同于他律的罕见。对于教师来说,自律是像服从天职一样的自然。
五、坚持“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延续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道奇观。这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其中无可置疑的是,千百年来深深融入到民族意识之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鼓舞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的重要精神支柱。
(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爱国主义精神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什么时候团结统一,国家就强盛安宁,什么时候分裂内乱,国家就积贫积弱。历史的真实景象,已牢牢地铭刻在中华儿女的历史记忆之中。因此,团结统一始终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远播海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爱国主义在推动祖国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爱国主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的奋斗成果作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征程指明方向。
弘扬时代精神是弘扬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爱国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历史基础,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当代发展。爱国主义为时代精神提供了基础和源泉,而时代精神则通过解决时代性课题推动历史。没有时代精神就无法回应和解决时代课题,也就没有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必须大力弘扬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时代精神的本质,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这一本质在当代的表现。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精神。今天,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和最新体现。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创新是实干兴邦的行动,是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时代精神的本质,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灵魂,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坚持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要以此为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主旋律,既重视教师外在的规范导引,更重视通过自省和自克进行道德内化。
第四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一、向外学习
(一)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读书来获取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修养方面的理论知识,是理论学习的主要形式和必要方法。
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正确的知识充实自己,是提高修养的首要条件。不学习理论,就不可能科学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职业道德观。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懂得美丑。从根本上说,一个教师高度的社会主义师德觉悟,正是以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革命理想为指导的。只有确立这样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才能坚定不移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献身人民教育事业,自觉地把个人生命的意义、价值与人民教育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教育和培养好学生,为教育事业作贡献,看做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才能矢志教育,义无反顾,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应在理论学习中去深刻理解教师道德规范和要求,明辨道德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
(二)虚心向他人求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听取他人传授、向他人请教,观察他人言行等,择善而从,能够使教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三)学习行业楷模
教育战线涌现出来的大批优秀教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模范代表,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是都是职业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自我修养中,学习榜样更直接,更生动,更形象,以优秀教师的优良品质、高尚情操作为自己的榜样,立足现实,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不懈追求,就能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四)积极投身教育实践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是“闭门造车”、“坐而论道”,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从书本上、他人身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运用到教育实践中,运用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二、内在的自我剖析
(一)内省
内省,即指自觉地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需要经常运用正确的理论观点和行为规范来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经得起教育实践的检验。对照检查主要有在“对照”向度:
(1)理论对照。
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教师职业道德理论作为尺度来对照自己的认识和思想,自觉而又坚决地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战胜自己头脑中旧道德和落后道德的思想残余。
(2)榜样对照。
要以先进人物和优秀教师的思想和言行来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与思想,及时发现自己与他们存在的差距。
(3)实践对照。
及时检查自己言行的后果,对的就坚持,错的则务必改正。
(二)慎独
“慎独”,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种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
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中要达到这一崇高境界,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要求教师注意把师德规范内化为内心信念,化作行为的品质,并且以此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即使在独自和无人监督之时,也依然按照师德规范行事。
(2)要在“隐”和“微”处着手,狠下功夫。不管有人监督还是无人监督,都要自重、自爱、自律,而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正是我们锻炼自己师德品格的重要场所,是自我道德修养的“根据地”。只有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自觉进行修养,才能成为品行高尚的人。俗话说“积小善而成大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优秀的师德言行,常常是从小事上开始培养起来的。教师要注意从细微小事上锻炼自己廉洁的师德,“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架起人民教师的“人格防线”。
(3)要重视在无人监督时,自觉履行师德规范,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有了这种习惯,就无需外来的制裁和强制的压力来推动师德行为,而这一点对教师来说极为重要。当一个教师处于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和学生群体的监督之下时,往往都比较注重自己行为的影响,但教师的劳动特点富有极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没有“慎独”的修养,那就很难做好教育工作。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解读
第一节 爱国守法
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都把“爱国守法”放在首要位置,这充分说明了“爱国守法”作为一种崇高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它是时代对每一个公民提出的道德品质要求。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人民教师更应该率先掌握并努力践行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第一条: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一、热爱祖国
(一)条文解读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是人们长期培育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爱国的实质和内涵是随着时空变化而变化的。把爱国放在公民道德行为之首,是必然的;做一个有道德的公民要“从爱国做起”,则是必需的。
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并且使自己的爱国精神终身不渝。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为宗旨,把爱国主义传统推进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因此爱国与爱党紧密相连。在我们国家,爱国必须爱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使我们的祖国逐步走上繁荣富强,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现阶段,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密不可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爱国必须爱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崛起。因此我们要热爱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议论和行为。
(二)典型案例
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始终是强烈的,纵观历史的长河,我们中华儿女有多少人在热爱祖国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
西汉的苏武,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革命家陈天华,老革命家吴玉章,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等。
(三)从本职工作开始爱国
1.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爱国精神
(1)熟知祖国灿烂文化与光辉历史,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的祖国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和光辉的历史,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因此,教师平时应当努力熟悉和了解祖国的文化与历史,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讲解祖国文化时,态度一定要严肃,不能像个别教师那样在课堂上拿祖国文化、历史来开玩笑,更不能出现对祖国历史、文化讲解错误的情况,如果发现错误,一定要虚心、及时纠正。要发自内心地尊重、热爱祖国文化知识与历史。
同时,还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也是一个学习化和全球化的时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非常迅速,这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时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信息和变化,因此有必要养成每天读报看新闻的习惯,及时了解身边发生的重大事情,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大事,了解国内国际局势,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坚决捍卫国家尊严,维护祖国统一。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具有推动公民维护国格、人格的巨大道德力量,成为一切爱国行为的内在动力。所以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坚决捍卫民族尊严,是对每个教师必然的道德要求。
(3)热爱人民,以百倍热诚报效人民。
热爱人民,就是对人民满怀深厚感情;报效人民,就是积极为人民效力,做有益于人民的事,为了人民的利益贡献一切。热爱人民,报效人民是爱国的重要体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全面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4)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鞠躬尽瘁。
建设祖国是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主题。因此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全部的力量,成为对人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每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要建设一个繁荣、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需要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就要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作教学科研的动力,以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培养现代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心竭力,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2.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的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是全国人民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依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爱国主义是一种认同感,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要引导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国旗、国徽、国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母校、亲人、师友,等等;使学生逐步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光辉历史,灿烂文化,并进一步发展到热爱经过无数先烈流血牺牲、艰苦奋斗所创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选择大量有一定时效性的材料,说明国家如何对人民负责,并让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的事例,让学生们认识到国家为我们所作的贡献,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2)教育学生时刻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使他们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自觉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捍卫民族尊严,坚决同分裂祖国、损害民族尊严、丧权辱国的行为作斗争。
(3)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立志献身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建设;教育学生刻苦学习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将来竭尽全力地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要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懂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教育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尤其是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教育学生与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行为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
(5)要使学生懂得爱国主义是与国际主义紧密相关的。要使学生懂得,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是世界发展和进步的一部分,中国要与世界各国和平友好、平等互利、互相支持,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争取人类进步而共同斗争。
(6)教育学生懂得爱国要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为实现国强民富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学习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师尽心尽责,把文化知识传播给学生,就是爱国;教师不辜负社会和国家长的期望,不负学生的信任,尽心尽力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传播给学生爱国思想,就是一个爱国者。
二、遵纪守法
(一)条文解读
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就是要依法治教,主要体现在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现代化的国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建设上的,一是精神生活上的。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指的就是人们行为规范。
(二)典型案例
“依法执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树立高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例子:2007年被告人某小学副校长景某受贿案。
辽宁省某小学教师程某一案
一体育教师体罚学生一案
(三)依法进行本职工作
1.教师自己要知法、懂法、守法
(1)自觉学习法律法规,知法、懂法,增强法治意识
守法必须知法,知法必须学法。一个对法律法规无知的人,是做不到自觉守法的,有时甚至做了违法之事,还全然不知。
教师任重道远,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提高法制素养。只有教师具备了法律知识,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进一步启发在校学生遵章守纪、知法守法,才能使未成年在校学生得到较好的法制教育。
教师应该自觉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善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和法规,树立依法治教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领会法律精神,坚信依法治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信依法执教是教育者沿着正确轨道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法律法规保驾护航,教育领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就要求教育者摒弃陈旧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让依法治教深入到教育各个领域。
(2)模范地遵守我国宪法和其他各种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示范性和感染性,学生处处模仿教师,教师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便决定了在我国人人都应当遵守宪法和其他各项法律、法规、依法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教师更应当模范地做到这一点。
(3)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作为现代教师,必须树立依法治教的自觉意识,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养成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习惯。
教师务必要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任何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不能离开这个方针,否则,我们的教育就是徒劳的,就是失败的。
第一,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人格,不做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事。教师应当懂得,学生无论怎样不成熟,他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生;教师应当认识到,尊重和信任学生不仅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而且还反映了他们正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倡导一种尊重人权、拥戴民主、崇尚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道德风尚。因而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
现实中,教师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情况主要表现为: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②歧视和排斥后进生。③讽刺、侮辱、谩骂学生,侵犯学生人格,甚至用学生身体缺陷贬损学生。④学生犯错误后,屡次请学生家长到校,当众批评、辱骂学生及家长。⑤个别教师以杜绝学生早恋等各种借口查阅学生的日记,隐匿、毁弃或者私拆学生信件,随意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⑥以迟到、作业错题等理由对学生滥收罚款。⑦对学生实施性侵害,猥亵、强奸未成年学生。
第二,教师应当制止不于学生的行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现代化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学生并非生活在真空中,因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和伤害不可低估,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不良行为,或者是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还要与个别教师的种种违背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第三,教师应当树立明确的义利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
教师应当树立大义为先、私利居次的观念,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民族、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要摒弃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下海经商成为大款者有之,靠不正当手段腰缠万贯者有之,更有个别掌权者交易,面对这种泥沙俱下的现实状况,有些教师难以抵制其金钱名利的诱惑,以职谋私,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比如前面案例中提到的景某,也有些教师因家长要求对其子女特殊关照而接受送礼贿金。面对种种不良诱惑,教师应当有正确的认识,不论外界条件如何变化,不论有多少困难和诱惑,都应该始终如一,持大义而不移。
2.教师要依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青少年学生在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时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法制意识淡薄。但是,现代法制社会是以现代公民的法律意识为重要思想基础的,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遵守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自觉性。因此,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问题就是教育人,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因为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如何,将对依法治国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配合重大节日和其他各种活动进行法制教育。
第二节 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项基本内容,是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感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履行教师职责的客观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第二条: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敬业是奉献的基础,奉献是敬业的升华。
一、爱岗敬业
(一)条文解读
爱岗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爱岗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安心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职业工作者以进取的态度对待各种职业劳动,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一个人热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他的身心就会融合在其职业行为中。敬业是指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倡敬业精神,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敬业为“专心致志,一事其业”。
对于教师来讲,爱岗就是要把自己看成学校、班级的一分子,要把自己从事的工作视为生命存在的表现方式,尽心尽力地去工作。这是无论从事何种教育工作都应有的道德要求。
爱岗和敬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敬业是爱岗情感的表达。敬业一般有两层含义:一为谋生敬业。即以个人的经济利益为目的对待职业,我们可以称之为个人利益色彩敬业。二为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社会意义的敬业,这是高一层次的敬业。这种内在的精神,是鼓舞人们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上作的强大动力。敬业是一种对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是拼搏奋斗的动力,以及事业成功的保证。教师的职业注定安于平凡,淡泊名利,讲究职业良心,它的平凡才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事迹。如果把平凡而神圣的教师岗位看做个人谋生的手段,那它永远也得不到成功。敬业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乐业、勤业、精业。所谓“乐业”,就是指要深刻认识自己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坚定为人民事业而献身的职业信念,并从热爱事业出发,进而对社会负责,这是确立职业责任感的内在条件;所谓“勤业”,就是要求每个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该用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熟练地掌握职业技能,不断努力,不断提高,不断地超越现在的成就。业务精,就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教师的敬业,就是教师自身要对教育事业、教师职业的性质、任务、社会作用等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专心致志的端正的职业态度。敬业是通过对本职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的精益求精表现出来的。
(二)典型案例
孟二冬,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邹有云,全国模范教师、江西省永修县柘林镇太阳山教学点教师。
(三)爱岗敬业需要自觉的实践
爱岗敬业不是挂在口头的一句空话,爱岗在践行过程中体验,敬业在践行过程中展现。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爱岗敬业呢?
1.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理想,培养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感。
教师要爱岗敬业,首先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一个具有良好首先素养的教师,能够正确评价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不否认一个人是否具有价值应该以生活对自己的承认和自我满足为评价标准,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应该看自己对社会的尽职程度和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为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对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具有极大的推动力,教师通过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人生价值,看到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宏伟事业,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有无价值关键在于教师多大程度上为社会现代化做到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千百万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动力,从而在不懈工作中追求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从中获得幸福感和荣誉感。
2.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思想,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正确的职业观应该是:社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完整的个体,各个职业、行业就像是他的各个组织和器官,缺了谁,人都要生病,所以我们的社会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协调合作。各行各业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贡献。职业为人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只要愿意吃苦、不怕付出,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就能得到社会和人民的认可与尊重。职业不再是单纯的生存手段,更是书写人生美丽诗篇的舞台。
3.努力培养尽职尽责、忠于职守的良好品质
孔子说:“执事敬,与人忠。”其实做事和做人是一样的,都要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完成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并且达到一定的行业标准。忠于职守就是对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行为负责,“在其位谋其政”就是这个道理。该是自己做的,就算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把它做好。但是,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工作时搪塞敷衍、玩忽职守,面对困难畏惧退缩,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贪污腐败,危害国家和人民,甚至我们的教师队伍里也出现了个别这样的败类。对于这种教师,我们广大的人民教师除了鄙视、批评外,更应该积极检举揭发。
4.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不对工作敷衍塞责
教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学生是教师爱岗敬业的直接体现。教师爱岗敬业具体体现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不敷衍塞责,必须从小事做起,一切为了教育工作,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成长。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认认真真。有一分耕耘,必然会有一分收获。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每一次讲稿,认真对待每一次讲课,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要求:传道、授业、解惑。任何事情都是双向的,学生如果看到老师这么努力、这么认真,付出这么多来教他们,他们肯定会对这位老师予以肯定,不会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持怀疑态度,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显然是很有利的。
5.要培养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是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爱岗敬业的突出表现。劳动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需要两个必要条件:责任感和业务能力。俗话说,“打铁需要自身硬”,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怎么能够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呢?而过硬的业务水平的形成,不仅来自刻苦钻研的精神,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教育在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发展,所以教师的知识也要不断地更新,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充电,教师才能适应各种变革给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当然,要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如专业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现代教学手段等等。有了更高、更新、更丰富的知识,教师才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
要做到精通业务。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精通业务,胜任本职。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并用它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虚心求教,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子。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努力成为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是做好本职工作必备的条件。
6.要具有创新精神,学会科研,做研究型教师
7.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二、献身教育,奉献社会
(一)条文解读
敬业是奉献的基础,奉献是敬业的升华
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太阳底下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
人民教师不但要在内心深处培养一种高尚的情操,还要勇于在实际工作中发扬奉献精神。
发扬奉献精神,是教师为人民建功立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获取个人人生幸福的重要源泉。
教师的奉献和索取的关系问题,应从以下两点来理解:
(1)决定教师能否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之间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人生价值观
(2)对于教师来讲,贡献是义务,索取是权利,教师的劳动应体现劳与酬的对应关系。
一方面,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之后,对其领取与之相应的合理报酬的权利、获得一定发展的权利应该给予充分的保障,这本身就是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的需要。
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权利的同时,应该先尽义务,在讲索取的同时,必须先讲奉献。
(二)典型案例
梅胜芳,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龙门乡麻川村立新小学一级教师。
全邦幸,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清浪乡打岩坡村小学教师。
冯志远,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退休教师。
(三)在奉献中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
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事业,就意味着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认识:一是要正确对待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二是要正确看待教师的苦与乐。
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特别需要有奉献精神。
选择教师职业,就意味着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奉献人生的信念联系在一起。
第三节 关爱学生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一、条文解读
教师关爱学生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要把热爱教育事业与关爱学生结合起来
托尔斯泰曾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2)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教师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健康,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品德,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因为青少年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和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尊重信任他们,就能发扬他们身上美好的东西,给予一种教育力量和鞭策力量。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反感或丧失进取心。对学生一视同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能将学生分好坏,厚此薄彼。
(3)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热爱学生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上、学业上都健康地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应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理”、“严而有恒”、“严而有方”,将严格要求与爱结合起来,做到严慈相济,爱寓于严,爱而不纵,严而不凶,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4)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教师保护学生的安全是教师群体所应该遵守的职业精神,需要广大教师共同遵守。保护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能不能保护学生应该是检验教师的一个道德标准。
二、典型案例
殷雪梅,生前系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城南小学二年级(1)班班主任。
反例,贵州湄潭县抄乐小学教师罗远寿为“整顿班风”,居然用强令吃大便的方法来惩罚学生。
汶川地震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谭千秋等人的事迹。
三、关爱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自己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对自己的教育劳动对象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观点、看法和态度。树立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科学的学生观,是现代教师能够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一)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教师关爱学生也称教育爱,一般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纯洁而真挚的、普遍而持久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基于职业需要,立足于教书育人,为学生的前途和命运考虑。在这样的理想的支配下,这种爱是无私而毫无保留的,但又是理性而有节制的。它是教师的一种高尚和积极的情感,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要求。教育是研究人的学问,又是塑造人的艺术,每一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点上,如何发展个性,怎样发挥其特长,朝着什么方向去努力,怎样努力,都离不开教师的具体引导。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一群千差万别、发展变化的学生全体。青少年学生处在人生急剧成长发展变化的时期,他们的成长,需要教师用道理去启迪,用知识去培养,特别是用强烈的爱去滋润、去浇灌。
(二)要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怎样合理地去把握严格要求学生的标准呢?
1.要严而有度
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严”首先必须严格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严要有一个标准,因为青少年学生大都是未成年群体,活泼好动,自控力差的他们不可能按照成人的要求去做好每件事,而且即使这样,一定程度上也会压制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制定一个适度的标准,不要一棍子打死,在这个标准内要适度地采取宽容的态度。
2.要严而有理
3.要严而有道
4.要严而有力
(三)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教师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的发展呢?
首先,教育者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就的,一定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
其次,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第四节 教书育人
一、条文解读
教师承担着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社会重担。教书育人是紧密相连的,教书育人一方面指明了教师的神圣职责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总结了教师的劳动手段、劳动方式和劳动任务。
二、典型案例
张怡,全国优秀教师。
高远征,中共党员,河南省淮阳中学高级教师。
盘振玉,全国师德标兵、郴州市苏仙区塘溪乡五马垅小学教师。
三、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一)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二)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学生应多元化
第五节 为人师表
一、条文解读
教师要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教师要尊重家长、平等对待学生家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
二、典型案例
张向善,在40多年的教育教学中,他先后荣获优秀教师、“为人师表”全国优秀教师、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张海英,哈尔滨市王兆新村小学教师。
张英兰,饶河县第一小学教师,黑龙江省模范教师。
三、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好学生的表率
(二)树立师表形象,为教师职业增辉
1.教师的衣着应把握整洁得体的原则
2.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健康
3.教师的举止应文明
(三)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
(四)尊重家长,密切联系,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五)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第六节 终身学习
一、条文解读
(一)终身教育的概念
(二)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
1.新时期社会的、职业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导致人们必须更新知识观念,以获得新的适应力。
2.人们对现实生活及自我完善要求的不断高涨
3.人们要求对传统学校教育甚至教育体系进行根本的改革,从而期望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三)终身教育的特点
1.终身性
2.全民性
3.广泛性
4.灵活性和实用性
综观全球教改趋势,可归纳如下:(1)由知识导向,走向强调手脑并用、学以致用的能力导向教育,不仅注重教师教些什么,更强调学生学到些什么。(2)互动学习已成为21世纪教学的新趋势,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动学习的能力,为目前当务之急。(3)教学资源的运用将引起新的革命。
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二、典型案例
方永刚,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
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教育质量
(一)要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二)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促进专业化发展
(三)要掌握渊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四)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网络教学,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概念与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概念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意义
确定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意义十分重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教师行为道德价值的仲裁者
(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维护教师职业道德的保障
(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可以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可以有效地调节教育内外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及其分类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特征与要求
(一)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特征
所谓道德评价标准就是道德评价主体用来衡量道德价值的尺度,道德评价标准本质上反映了评价主体的一定利益和需要,它具体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作为道德评价的尺度,有一些共同的性质特征。
1.道德评价标准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2.道德评价标准是功利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3.道德评价标准具有动态变化性
4.道德评价标准具有层次性
(二)职业道德标准制定的要求
1.教师道德具有示范性,较之于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2.教师道德必须能够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首先是道德评价。教育以培养人为宗旨,发展人的潜能,使其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从而满足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需求,促进整个人类的发展。
教育应该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教育领域中的善恶矛盾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一方面伦理道德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并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社会的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另一方面,教育的全部发展历史证明,教育是充满了伦理矛盾的。因此,教育领域与其他的社会领域一样,是一个有善有恶的领域,善恶矛盾在教育领域中是客观存在的。
三、至善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把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第一个层面是评价对象的道德行为和品质是否符合人的心智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第二个层面是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和品质是否有利于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第三个层面是要求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和品质能够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
四、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
教育中一般道德意义上的善恶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人的全面自由发即“至善”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最高标准;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结合教师教育活动中具体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制定的标准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因此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就成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
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具体标准制定上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具体标准的制定必须根据教师工作岗位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首先,要杜绝将评价范围扩大的倾向。其次,由于每个教师都处于学校工作的不同层面,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既有共性的一面,又存在差异。
(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具体标准的制定必须充分体现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特点,突出自我评价的自律作用。
(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具体标准的内容,既要高于一般社会意义上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又要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既要秉承中华传统美德,又要吸收当代中西方的人文精华。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应该高于一般的职业道德要求。
五、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评价标准也必须坚持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客观要求为准绳来制定。依此原则来确定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它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观
(二)集体主义教育观
(三)全方位发展的知识观
(四)为人文明、为人师表的行为举止观
六、坚持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作用
(一)监督作用
(二)效能作用
(三)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
七、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环境,发挥教师自我评价的作用
(一)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环境
(二)普遍提高学校和评价者的道德水平和评价水平
在提高学校和评价者的评价水平上,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1)形成健康的道德舆论。
(2)领导、教师、学生评价相结合,保证系统性、公正性。
(3)采取有效的评价手段,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树立好的典型,表扬为主,及时批评不好的行为和现象,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给予纪律处分,鼓励先进帮助后进,促进整体提高。
(三)调动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发挥教师自我评价的作用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
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法的构建和原则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要着眼于中小学教师的整体,应当有利于教师自身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使教师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弥补自己的缺陷,以推动中小学教师素质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
中小学教师职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3个子系统组成:
1.职业道德
2.基础条件
中小学教师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必须具备该职业所要求的各项基本条件:
(1)心理品质
(2)创新精神
(3)学历和职称
(4)健康状况
3.专业胜任能力
评价教师专业胜任能力应在评价其职业道德和基本条件的基本上进行,因为专业胜任能力是其职业素质的最直接体现:
(1)教学效果
(2)实践经验
(3)继续教育评价指标
(4)教学科研成果
(5)工作数量
(6)专业学识
(三)评价内容要多元
(四)评价标准多元化
1.评价教师要反映新课程理念与要求
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对教师的新要求。
(1)注重教师的角色转变,发展新型师生关系
(2)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3)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2.教师要把教书育人放在同等位置
3.评价教师要尊重和体现教师个体差异
(五)评价方法多样化
(六)评价体系开放化
把教师职业行为作为实际根据,才能保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系统性和公正性,为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结合评价道德行为
2.坚持目的与手段相结合评价道德行为
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主要方式
(一)教师师德的定性评价方法
教师师德的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有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种方式。
(二)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定量评价方法
中小学教师师德评价实行量化记分,严重违反师德者当即解聘,对中小学教师将通过《师德评价手册》进行量化考核。有五种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形象的行为被明令禁止,中小学教师触及其中任何一项,师德考核即不合格,会被立即解除聘用合同,在教育系统内其他单位也不得聘用。
第五章 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德建设的内容滞后于时代要求
二、个人功利意识深厚,育人意识淡薄
三、心理健康欠佳,缺乏敬业精神和进取心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社会消极面的影响,腐败现象以及不正之风的侵蚀。特别是个别中小学教师由于自身修养差,经受不住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导致师德水平的下滑。
(2)学校德育工作重点错位。
(3)社会利益分配不公的影响。
第二节 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狠抓落实,更新观念
二、强化管理、严格考核、强化激励机制
三、抓好典型,以榜样示范
四、加强教师德性养成教育
五、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六、制订师德规范,完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