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高中古诗词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南京市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
作者: 滕燕 | 发布时间: 2024/6/6 15:29:34 | 14次浏览
南京市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2024)年度第( 十五 )期
课题名称:新课标视域下高中古诗词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题主持人: 杨亭 董健
所在单位: 南京市板桥中学
开题日期: 2024年5月
一、研究背景(含文献综述)
本课题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结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性质,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现状进行研究。旨在研究现有的课堂模式,对其进行优化延伸,将生活化教学方法运融入其中, 通过开展各种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活动,构建高中语文古诗词生活化教学的课程体系,真正发挥古诗词教学的文化和审美价值。
但结合一线教学普遍存在的实际情况来看,高中古诗词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所蕴藏的独特审美情趣、古人的智慧理趣、中华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未得到充分的理解与研究,其现实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极具魅力的古诗词也在教学中变得僵硬死板,高中古诗词教学被“边缘化”。主要表现为:
教师教学方面:
古诗词教学文言化。把古诗词教学等同于文言文翻译,逐字逐句译为现代汉语,将古诗词视为单纯的文字载体。
古诗词教学应试化。教师以考试内容为重点,以学生高考成绩为最终目标,让学生通过试题来学习诗歌,注重学生答题能力,淡化学生审美能力,注重知识看轻素养。
古诗词教学程序化。千篇一律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生字解释、主旨大意。不管什么朝代、什么体裁的诗词似乎都可以用讲解题目、翻译分析、总结感情三步骤解决,本质上还是以教师传授为主。
学生学习方面:
古诗词学习唯背诵化。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关注背诵。学生自身对审美鉴赏缺乏重视。课文以背诵为主,丢失了品味诗歌韵律美和节奏美。
综上,课题组发现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语言学习碎片化、思维发展肤浅化、审美鉴赏统一化、文化传承形式化等问题。课堂教学是“考什么”则“教什么”,趋于功利化。而围绕“背诵篇目”、“考试题型”而展开的碎片化诗歌鉴赏显然背离了“兴、观、群、怨”的初衷,这本质上是一种“伪鉴赏”,也导致了古诗词教学的被“边缘化”。
课题申报前,课题组成员研读了彭小波的《高中语文与生活化教学》、林良富的《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朱晨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研究》、胡华的《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黄聚宝的《生活化:高中英语教学的走向》等多部著作和《高中语文古诗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高中文言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生活化教学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探究》《文化传承视野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等多篇论文,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立项后,课题组在中国知网以“新课标视域”、“生活化教学”“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大量相关论文,经分类筛选后,留存102篇作为参考文献。其中,关于“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相关文献,课题组进行了重点研究: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中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大语文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与家校、社会语文环境为两翼来实现语文生活化教学。李镇西的“民主语文”理论也体现了“生活化教学”特征。他在《追求“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中指出“语文教育一方面要把学生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育是无源之水的‘死教育’”。主张从“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两个层面展开教学,提出生活化教学应“淡化应试观念”“强化生活意识”,侧重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和美好品德。 顾黄初在《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中构建了“三生观”的语文生活化教学理论体系。其“语文教育生活观”主张“语文教学的改革得寻找它的‘根’,这‘根’就是实际生活中语文运用的情况”。他认为“使语文教学贴近生活”才是教语文的必要条件,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共同构筑了语文教学的场合。以上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但课题组以“高中古诗词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匹配文献较少,尚未形成完整体系,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